車企出海只能進不能退

  汽車行業自從2018年進入銷售減速期后,越來越多的問題爆發出來,首當其沖的就是併購重組業績持續性。許多業內曾經香噴噴的併購,都熬不過三年的保質期,計提了巨額的商譽減值。

  汽車行業可能是最需要規模效應的行業。一些造車新勢力企業即便做出再好的資本運作與廣告宣傳,只要銷量達不到規模,企業就難以為繼。因此,無論是零部件行業還是整車企業,都出現了大量的併購重組行為,特別是海外併購比起其他行業更加常見。

  可惜的是,併購估值的高溢價經不起行業周期的擾動。2019年以來,有關汽車行業併購的商譽減值不絕於耳,有些公司甚至走向了破產的道路。近期媒體聚焦“寧波首富”的銀億集團向當地法院申請重整,主要誘因即為通過上市公司以120億元的代價收購了3家國外汽車零部件製造商企業重整是指不對無償付能力債務人的財產進行立即清算,而是在法院主持下由債務人與債權人達成協議。記者注意到,收購海外汽車零部件企業業績不佳,是造成資金鏈斷裂的主要原因。

  汽車行業鬧出業績地雷的併購重組遠不止這一起,很多公司對於併購標的公司缺乏足夠的控制力,是造成這一亂象的重要原因。在汽車製造業客戶、技術、人才是高度集中的資源,並且管理團隊對於企業經營有着較強的決定作用。一旦管理團隊掛靴走人,那麼公司就幾乎只剩下一個空殼,難以維持原有的經營業績。

  有不願具名的汽車行業公司董秘點評業內的併購糾紛,指出過高的估值是造成後期商譽減值地雷等爆發的最主要原因。在汽車市場欣欣向榮之時,一切估值都顯得那麼合情合理和可以實現,所以併購標的公司會提高估值水平。然而,汽車行業智能化、電動化等新的技術發展趨勢,以及有關新能源車國家政策的調整,都極大影響了企業的競爭力,最終反映在企業的收入和利潤水平上。

  用市場去換技術和品牌,是中國汽車行業近年發展的常用思路。2018年開始,汽車消費市場出現了28年來的首次下滑,因此市場增速下來了,對於技術和品牌的高估值溢價就成為新的負擔。海外汽車行業企業很少出售優質資產給國內企業,很多時候都是出現了巨額虧損或者嚴重安全事件,才想起中國的買家。對於海外併購的真實情況,國內投資者也無法實地調研和求證,但財務並表的業績表明並不樂觀。

  但是,中國車企併購海外市場只能進不能退,即便它們需要掙扎幾年。因為技術積累需要幾十年時間,依靠自身發展可能將付出更多的成本。而且,已經有少數中國車企通過併購重組實現了真正獲益,獲得了先進技術,提高了企業的製造水平。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

(責任編輯:DF380)

【其他文章推薦】

※幫你考照過關,堆高機裝卸操作教學影片大公開 !

※高效率洗滌塔活性碳設備,能去除多少有機溶劑?

※飲用桶裝水到底安不安全? 破解錯誤迷思!

※票選推薦煮婦最愛手壓封口機,省荷包不犧牲品質

※各種升降平台款式?

APV產品要用於食品加工可在哪購買?

※哪裡買的到省力省空間,方便攜帶的購物推車?

聚甘新